好书共读,万卷共知——商学院国际商务系举办2025学年春季读书会

2025-06-20  Clicks:

2025年5月30日,商学院国际商务系在教学图书综合楼0506教室举办研究生读书会。国际商务系的师生共聚一堂,研读罗伯特·戈登《美国增长的起落》和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两本书籍。本次读书会由胡明教授主持,金仁淑、梁涵、张婷婷等老师,以及国商系研究生参加。读书会报告人包括刘昕宇、李永洋、薛明阳、李晨晨、孙杏等五位同学,分享大家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刘昕宇同学聚焦技术创新,在回顾《美国增长的起落》一书中关于创新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阐述后,结合当下实际,提出我国创新的现状并展望未来高新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作为世界经济专业的学生,要牢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确保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明确自身科研目标,既要听从党的指向,把握历史机遇,也要增强学习紧迫感,提升“善作善成”的能力。

图1 刘昕宇同学做分享报告

李永洋同学阅读书籍为《美国经济增长的起落》,汇报聚焦美国1870-1970“特殊世纪”的增长奇迹与当代困局,回顾了作者书中提出的颠覆性观点,大萧条与二战竟成经济增长催化剂。美国1870-1970“特殊世纪”的辉煌本质上是非常规制度与技术革命的历史性耦合,“危机倒逼型”制度创新放大了技术红利普惠性。然而1970年后,当数字技术革命来临,美国却陷入制度僵化陷阱。颠覆性变革已成绝响,当前需警惕政策选择加剧失衡。当前人工智能革命面临更严峻的“制度-技术错配”,未来关键在于制度能否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共享发展动力——这不仅是美国困局,更为中国平衡技术变革与就业公平提供镜鉴。

图2 李永洋同学做分享报告

薛明阳同学阅读的书籍为《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其重点讲述了棉花与各国棉纺织业发展状况、大分流与全球经济联系、战争资本主义与工业资本主义以及棉花帝国的结果和自己的思考。针对这些内容,与会老师提出问题——“国家与资本家是否真的对立?”,并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中涉及到了阿西莫格鲁解读主流经济学的技巧,使师生受益匪浅。

图3 薛明阳同学做分享报告

李晨晨同学分享了阅读《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心得,认为读这本书不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在审视我们所处的当下。她首先梳理了棉花如何在18至19世纪的全球贸易中占据核心地位,推动了英国、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并享了自己的思考:现代产业链虽然形式上去殖民化,但实际上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劳工权益薄弱等问题,与过去的“棉花帝国”有着某种延续性。

图4 李晨晨同学做分享报告

孙杏同学通过对《棉花帝国》一书中关于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梳理,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强调了国家在这些变革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塑造全球经济格局及管理国际贸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图5 孙杏同学做分享报告

最后,参会教师对读书会进行点评指导。关于《美国增长的起落》这本书,金仁淑教授提出美国经济增长的起落不仅受技术与制度因素影响,还与人口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离不开移民潮带来的劳动力红利和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而 20 世纪后期增速放缓,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口老龄化加剧、铁锈带产业转型困境。张婷婷副教授作进一步补充,技术变革本质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制度变革与创新往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代价;制度创新的步伐通常滞后于技术变革,但制度创新一旦实现,又能反过来优化技术变革的进程。

关于《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这本书,胡明教授提出,提及欧洲的崛起存在宗教因素,如马克思韦伯的相关理论,还有地理优势理论,像欧洲的气候条件等,这些理论都在探讨经济崛起的影响因素;而无论哪种理论视角,都绕不开国家政策这一关键因素,各国的崛起往往依赖国家,强调国家主导。梁涵老师作进一步拓展,在重商主义时期,法国属于绝对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和资源调配能力,相比之下,英国早期国家影响力看似薄弱,为何是英国而不是法国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发源地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结合书中对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剖析,从国家战略、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图6 读书会现场

修身以修学为基,修学以阅书为要。此次读书会不仅浓厚了国商系的求知氛围,更搭建起学术思维交流的平台,让多元观点在此汇聚、碰撞。

 

供稿:国际商务系

撰稿、摄像:孙杏、王子木

审稿:梁涵

审核:徐庆

上一条: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商学院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成功举办2025年第4期(总第61期)研究生读书会
下一条:《以自由看待发展》——商学院资本金融系及经济学党支部读书研讨会2025春季学期第六期顺利举行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