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下午,商学院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502成功举办了2025年第4期(总第61期)研究生读书会,学习书目为周飞舟著《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本次读书会由黄立君、张弛、熊柴、周敏丹、司海平和赵文睿老师共同指导,司海平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2023级和2024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参加。2023级冀源、丁靖益以及2024级陈佳蔚、苏鑫铭等同学分别作主报告。

冀源同学首先对本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她指出,分税制实施后,县乡财政因“权责不对等”陷入危机,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转移支付机制尚不完善。基层政府被迫通过摊派、压低征地补偿等方式转嫁压力,导致农民隐性负担反弹,并引发了“财政危机—服务危机—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对此,书中提出重构转移支付体系、优化事权财权匹配、培育可持续财源、推进基层财税治理透明化等改革建议。最后,她认为该书为理解中国财政体制变迁与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视角,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财权—事权—责任”的匹配,重建基层财政的可持续性与治理能力。
李鹏举同学认为,冀源同学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梳理,逻辑清晰、系统性强,对专有名词的解释也比较到位,准确把握了财政博弈的核心驱动和行为结果。她建议在讲述分税制影响与地方对策时,可以更加明确地展现双方博弈的互动过程,这样会显得更加清晰和完整。

丁靖益同学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央地关系的演变历程、面临的困境以及新时期调整的策略与逻辑。她对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三收两放”阶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改革开放后财政包干制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央地关系的影响,分析了财政包干下地方政府与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的弊端,以及地方政府陷入“二元财政”局面的问题。最后,丁靖益同学介绍了新时期央地关系下划分公共服务支出责任、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及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等调整举措。她认为其演进逻辑体现了基于财政互动的“大国治理”智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兰兴平同学认为,丁靖益同学的汇报清晰地阐述了计划经济时期权力集中与分散的动态调整特点,准确分析了财政包干制下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利益联合问题。她从制度弹性、顶层设计、地方自主结合以及适应性治理等角度,总结并升华了央地关系演变的特点与逻辑,并将这一演变置于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展现了对这一复杂问题的深刻理解。

陈佳蔚同学系统梳理了分税制改革的历史脉络,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重塑了央地财政格局,显著提升了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她分析了分税制对基层财政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乡镇政府财政压力转嫁、悬浮型政权的形成及转移支付体系的扭曲效应。同时,她探讨了土地财政的兴起及其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揭示了土地资本化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性风险的双重作用。最后,她总结了财政关系作为“看不见的手”对政府行为的激励作用,以及土地财政对公共性消解和治理伦理的挑战。
毕鑫莹同学认为陈佳蔚同学的报告整体完整清晰,但目前主要是对全书观点的简单梳理,建议在汇报中加入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经典案例,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的决策逻辑。此外,汇报中提到的“数字财政”和“绿色财政”两个概念,可以结合当前财政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阐述,丰富汇报内容。

苏鑫铭同学分析了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模式的特征,探讨了改革初期“财政包干制”在明确央地财政关系、激发地方发展活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客观分析了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分割、规范运行等挑战。针对改革进程中中央财政统筹能力变化等问题,阐述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通过优化财税体制、规范分配关系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逻辑,说明了该改革对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模式转变的影响。最后,他以汉代《盐铁论》为例,强调了大国治理中集权与分权、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难题,以及政策转向所蕴含的制度成本问题。
李鑫同学对苏鑫铭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认为该汇报通过《盐铁论》进行历史对照,深刻揭示了央地关系演变的制度成本逻辑。他指出,报告可以通过实现分税制前后中央财政占比等关键数据的可视化,进行制度成本生成机制的跨阶段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增强论证力度,更好地与标题呼应。
黄立君老师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本书进行了延伸分析。她介绍了周飞舟教授的社会学研究背景,提出了社会学与经济学融合的学科价值,同时强调该研究启发了对政府经济角色的重新思考——不同发展阶段需动态平衡“生产型”与“服务型”职能,这一核心命题对解读中国央地关系演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最后,黄老师结合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指出地方政府的角色差异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强调在当前体制下应当进一步思考政府在经济中的合理定位。
熊柴老师基于本书内容展开深入讨论。他指出,财政职能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与促进社会公平;同时,他还剖析了当前地方财政面临的挑战,强调研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当前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敏丹老师指出,在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运用竞选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差异:地方政府究竟是助力发展的“援助之手”,还是可能过度干预的“掠夺之手”。此外,周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在阅读书籍时多寻找拓展资料,特别是关注2012年以后财政领域的一些转变,并鼓励大家进一步探究这些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张弛老师从如何获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出发,提出碎片化阅读的难题,并建议同学们先从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论文入手,把握全书精髓,再系统性地连接书中的观点。她提出,社会学与经济学在财政研究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社会学本质上是对关系的探讨和考察,而经济学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她鼓励同学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济表层关系的认识,而是借助数字与工具对指标进行进一步量化。
赵文睿老师列举了分税制的长期影响,并提出了几个思考方向:一是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保留及制度性的创新;二是渐进式改革及历史视角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如黄宗羲定律等历史经验对当前财政税收问题研究的启示;三是跨学科视角下研究财政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通过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探讨财政现象,有助于同学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
司海平老师在最后总结时提到了选用《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这本书的原因,认为书中关于央地关系的分析思路对撰写学术论文很有帮助,尤其是在研究央地关系时,能够为分析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次读书会系统梳理了财政关系演变与制度调整的历史脉络,深化了同学们对央地财政互动复杂性的认知,同时启发了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动态调适,探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
图、文/经济系:陈佳蔚、孙艺桐、毕鑫莹
审稿:邓达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