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企业史研究所、经济学党支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和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联合举办2025年第5期(总第85期)研究生经典研读分享会,三校师生共同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进行研讨。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地点是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综0103会议室。
参加本次经典研读活动的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郭晴老师、马雨晗老师、阿依波塔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企业史研究所李晓教授、巫云仙教授、岳清唐教授、厉启晗老师,以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和我院企业史研究所硕博研究生20余人。读书会由巫云仙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洲扬、我院博士研究生张莹和张潇怡做主题汇报。
陈洲扬同学从回顾原著和对“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再审视着手,一方面梳理了《国富论》的作者信息、时代背景、著作主旨、著作结构和核心理论;另一方面就“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后人的“合理推断”还是“便利附会”进行了着重论述分析,归纳整理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九种解读,认为恰因读者的“便利附会”,“看不见的手”被过度诠释;阅读经典应回归原文,将修辞还原到特殊的语境之下,回到实证与制度的细节中,避免“口号化”的陷阱。
张莹同学对全书内容进行概括,讲述了亚当·斯密的生平、该书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书中五篇内容的基本逻辑和理论贡献,然后就亚当·斯密人性论的“利己”和“利他”、原著中难以理解之处、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亚当·斯密的严谨治学态度进行分析,认为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富论》关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启示同学们应该树立经济史学科的学科自信。
张潇怡同学聚焦亚当·斯密关于重商主义的论述,并将亚当·斯密和汉密尔顿关于对外贸易的思想主张进行比较。亚当·斯密以“看不见的手”和分工理论奠定自由市场基石,并激烈批判谷物出口奖励金的政策措施——扭曲资源配置、全民双重课税、抬高名义价格却不增加真实财富。而汉密尔顿则从保护“幼稚产业”视角出发,主张用战略性补贴换取产业发展与长期降价。二者并无对错之分,更多的是角度不同。这说明,国家真实财富不在贸易顺差,而在普通劳动者能否享受更多的真实产品与服务。
在自由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围绕《国富论》展开讨论。关于“国富”,同学们认为,本书的题目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谈论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劳动是国富的来源,同时国富离不开分工和资本,前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者扩大生产规模;关于分工理论,同学们认为分工与商品交换紧密联系,亚当·斯密制针场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关于人性论,同学们认为“利己”和“利他”并非完全对立,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关于“看不见的手”,有同学认为,“看不见的手”的原意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因此要回归原著,也有同学认为“看不见的手”已经随着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内涵,这种新内容同样重要。
针对同学们的报告和发言,老师们给出以下指导意见:
岳清唐教授认为同学们的汇报话题增加了关于“看不见的手”和“奖励金”的新认识——内容创新。岳老师重点讨论了经典阅读的方法论。首先,应更注重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阅读,避免进入碎片化的赌约误区。亚当·斯密构造了一个经济社会有机运行的蓝图,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孤立的理论。其次,认为要注意史论结合。《国富论》不仅是一本经济学理论著作,更是一本经济史的著作。历史事实是土壤,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能让理论鲜活起来。最后,岳老师提示同学们读书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关注本书的书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的初心和目的是如何实现民众的普遍富裕和社会的普遍繁荣,而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其答案。“国富”即“国民富”,这是《国富论》的现实目标也是作者的时代关怀所在。
厉启晗老师认为《国富论》重要贡献体现在经济哲学方面,特别是在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层面。首先,“经济人”假设和“道德人”假设都能体现人性的“自然”。其次,经济秩序也应当是“自然”的,要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导力量,政府发挥有效职能。亚当·斯密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是因为他将经济现象进行了概念化、抽象化和体系化的阐述,将经济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后是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亚当·斯密是在社会大变局中创作了《国富论》,而我们当前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或许可以从《国富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李晓教授首先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点评,认为汇报中将亚当·斯密和汉密尔顿的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具有新意。英国和欧洲对外贸易的思想为何不同,这一点值得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其次是对大家愿意回归原典和精读原著的行为表示肯定。同学们学习的内容部分来源于后人对原著“剪裁”“取舍”的结果,现代人用自己的“过滤装置”筛掉了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回归原典的意义就在于使同学们接触到更为完整的信息,甚至与课本或课堂内容所不一样的东西。最后,李老师对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同学表示欢迎,认为这恰恰是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风的体现。
巫云仙教授首先高度肯定同学们在周末时间静下心来读原典和认真分享讨论的行为表现。其次,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要注意其历史地位。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无疑是经济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座丰碑。在重商主义主张财富是金银时,亚当·斯密提出财富不是金银,而是来源于劳动,这就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亚当·斯密的理论是系统和广泛的,除了经典的分工理论,还有对外贸易理论、国家财政理论、三种收入理论等,其中还融合了众多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例证。全书虽然没有数学模型,但并不妨碍其论证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该书依然流行了二百多年,可见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最后,巫老师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经典时,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变化。而阅读作者的传记是一个好方法,只有充分地了解作者,方能以综合性的眼光看待其思想和理论问题,这样在阅读经典时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读书会线下部分师生合影
本场读书分享会持续三个多小时,师生们以经典为媒,在分享交流中拓宽视野、碰撞思想火花。此次读书会不仅为不同学校的师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也启发了同学们读书不是为了外在的要求和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为了使自己更加深刻地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
图:徐达
文:张莹
审稿:巫云仙、厉启晗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