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读 思想共鸣:企业史研究所举行经典研读报告会暨教学科研活动(2022年第1期,总第59期)

2022-01-07  Clicks:

2022年1月4日上午,商学院企业史研究所举行新年第一次研究生经典研读报告会暨教学科研活动。熊金武副院长、李晓教授、巫云仙教授、陈芑名老师和曾江老师,2019、2020、2021级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和2021级政治经济学专业部分博士研究生,以及清华大学的李一苇博士参加了本次读书分享会,分享会由陈芑名老师主持。

本次经典研读报告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言同学有:政治经济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房兴达、侯冠宇和张春华,经济史专业2019、2020、2021级硕士研究生窦艳杰、李易澄、余镐、易鑫、张鹏涛、高楚依,研读的经典著作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通论》)。 

图1:读书会活动现场

余镐同学从《通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内容、批判与反思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原著进行解读。他认为《通论》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国富论》《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史上的三部经典之作。他首先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介绍了新古典学派关于就业、利息与货币方面的主要思想,并对新古典学派就业理论、萨伊定律等进行介绍,进而引出凯恩斯对新古典学派观点的回应以及本书在就业、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定律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其次他从心理规律的解释力、本书阶级立场和浪费性开支三个方面对本书提出了更多思考;最后肯定《通论》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要注意“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古今思想相结合。

易鑫同学从古典经济学出发,依次对作者、《通论》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他对穆勒、李嘉图和萨伊关于生产的观点进行梳理,进而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市场论和利息论进行逐一阐述;对凯恩斯人生中的青年求学和任职任教这两个重要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同时也回顾了18、19世纪的时代背景、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等重大历史进程,认为《通论》是以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美国的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的实践基础,进而形成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规律、流动性陷阱等理论建构,从而建立起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促进了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兴起,并对二战后西方西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示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易鑫同学梳理的《通论》的理论框架体系

高楚依同学分享了阅读《国富论》的收获体会。她对《国富论》的五个篇章内容进行逐一讲解,侧重于对第一篇和第二篇的精读剖析。她将第一篇中的内容总结为分工交换理论、价值价格理论和财富分配理论,并认为斯密所构建的劳动价值论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同时发现斯密代言的是公众利益,注重的是一国总生产值的提升;她对斯密在第二篇中有关储蓄的构成、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生产能力、资本用途等问题上的观点进行细致讲解。在总结中她认为,《国富论》中阐述的人的利己行为是人之本性及理性行为,而在市场机制下,这样的利己行为能够客观地实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张鹏涛同学重点对《国富论》的第四、第五篇进行分析解读。他认为《国富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放任,这在最后两篇中得到充分阐述,但世人谈到《国富论》时却更多多关注的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在第四篇中,斯密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进行了回顾与批判,尤其是对重商主义两种限制进口与四种鼓励出口的措施进行梳理。他发现斯密所倡导的乃是没有特惠与限制、单纯自然自由的制度,唯此才能够解放君主的监督、指导产业的职责,这些职责所要求的能力远超人间智慧所能及。第五篇是对第四篇的承接,重点论述了国家三大义务的缘由及其费用来源、税收的两种构成和四个征税原则等内容。他对《国富论》后两篇在经济、贸易、政府角色、国企、财政收支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了总结。

这两部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关注,加入到开放式讨论环节。侯冠宇同学建议同学们在选择阅读书目的版本时,要选择最权威的版本;张春华和易鑫同学就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细节进行了探讨;张鹏涛和余镐同学就斯密反对重农学派的逻辑进行了讨论,并回应了房兴达同学关于《国富论》全书结构上的问题,高楚依同学就侯冠宇同学关于补充《国富论》现实意义的建议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参加读书会的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分享和讨论进行了指导和点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观点:

一是《国富论》与《通论》的异同问题。熊金武老师认为斯密和凯恩斯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斯密强调顺势而为,并非完全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也并非完全反对市场,只是强调政府需要做一些事情;李晓老师认为二者强调的更多还是市场,凯恩斯也没有反对市场,没有反对所有权、竞争,他们的关注点基本一样,但是政策主张有些差异,这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也是西方经济学的内部分歧的表现,其差异不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差别;读书既要关注“异”,也要关注“同”;陈芑名老师表示这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萨伊更偏向于供给,凯恩斯更偏于需求,而马克思完全跳出了这个框架,更宏观地看,萨伊和凯恩斯本质上还是一个阵营的。

二是阶级分析问题。熊金武老师就余镐同学所提及的阶级问题抛出一个问题,即在经济分析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阶级分析方法。李晓老师认为,一方面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虽然西方经济学中较少谈论阶级,但是从本质上看,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都关注人的问题,斯密所谈论的人是经济人、是自由的人,以洛克的政治学说为基础,而马克思所谈的是阶级人,关注一部分人支配和剥削另一部分人的问题,他们对人的属性认知不同。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理论问题。

老师们对同学们的认真准备、积极讨论予以表扬,对分工协作分享《国富论》的读书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好读书会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一是分工的前提要注意对整体的把握。李晓老师表示各有侧重是不错的办法,但是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陈芑名老师进一步强调,一定不能因为分工合作,就只读自己那部分,必须要完成对全文的阅读与把握。

二是要注重基础问题。李晓老师指出,阅读经典一定要阅读最好的翻译版本,尤其要避免阅读节本,要对一些基本问题要把握到位再发言,不要犯基本的常识性错误。

三是要注重评价与思考。曾江老师指出,不要因为其他人就这本书分享过评价与思考就简略了自己的评价与思考部分;李一苇博士认为,回归经典对于联系复杂的数理推理与现实经济逻辑具有重要作用,并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阅读原著或英文译本,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原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前沿研究成果供同学们阅读,以帮助大家加强对经济发展史的把握。

最后,熊金武老师做总结发言,希望今后能够建立例如每两周一次的前沿学术论文分享会,为大家提供一个分享自己最近精读的顶尖前沿论文的平台,该提议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赞同。

新年伊始,企业史研究所师生通过长达3个小时的读书研讨和分享会,共同品读经典,碰撞思想火花,让学生们倍感充实,带着满满的收获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启动了新一年的经典研读活动。

一群人站在一起合影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3:企业史研究所师生合影

文、图/企业史研究所:张鹏涛

上一条:国际商务系成功举办2022届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
下一条:机构投资者概念股偏好与股市泡沫骑乘——资本金融系2021年秋季学期读书研讨会第八期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