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举办2024年第6期(总第57期)研究生读书会:《改革的逻辑》

2024-11-01  Clicks:

2024年10月28日下午,商学院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904成功举办了2024年第6期(总第57期)研究生读书会,学习书目为周其仁著《改革的逻辑》。本次读书会由邓达、黄立君、陈明生、司海平和赵文睿等老师共同指导,商学院特聘博导方竹兰教授出席,熊柴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2023级和2024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参加。2023级蔡雨颖、冀源以及2024级苏鑫铭、孙艺桐等同学分别作主报告。

熊柴老师介绍说,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今年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需要深刻理解改革的逻辑。本书虽已出版超过十年,但对现实改革仍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不过在学习本书时应把最新改革实践联系起来。

图1 蔡雨颖同学作报告

蔡雨颖同学以《产权界定与中国改革的逻辑》为题,重点介绍了中国改革的产权界定之路,包括农村改革的产权逻辑、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逻辑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探讨了产权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蔡雨颖同学认为,改革需要在不同的权利之间重新建立平衡,经济自由必须建立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基础上。同时,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存在滞后的问题值得关注。

点评人丁靖益同学认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观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和《国家为什么失败》中提到的“包容性制度”,与本书观点不谋而合,均强调产权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黄立君老师评价道,报告人从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切入,从农村改革、国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讲述,思路清晰,但建议进一步结合有关案例和事实来佐证观点,以使报告更加生动有趣。

图2 冀源同学作报告

冀源同学以《探索与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展望》为题,在梳理中国农村土地变迁制度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改革经验最重要的内容或是在改革的同时兼顾新产权合约及其执行和保障系统之间的互相配合,避免产权创新孤军奋进。在底层的自发努力与国家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迁的合力,使分散的利益结合成为建设中国经济的伟大力量。

点评人李鹏举同学对报告人以本书为基础并联系现实改革的做法表示认可,但也建议引用具体案例对有关观点进行说明。陈明生老师认为,可以区分强制型制度变迁和诱致型制度变迁以进一步清晰制度变迁,并以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例呼吁同学们更多深入现实世界开展研究。

图3 苏鑫铭同学作报告

苏鑫铭同学以《我们是如何走来的——基于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演进》为题,基于国家和产权关系的理论,讨论了国家控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产生原因以及内核实质,分析当时集体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对社员努力的激励不足和对管理者监管的激励不足,并对当时中国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进行了阐释。

点评人毕鑫莹同学表示,报告人以比较通俗的语言对本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比较生动的阐释,但应进一步明确个人观点。邓达老师指出,报告应在把握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清晰论证逻辑,并注意与听众保持必要的眼神交流。

图4 孙艺桐同学作报告

孙艺桐同学以《产权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进行汇报,从改革的底层逻辑展开,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降低了“超级国家公司”的巨额组织成本,并立足民营经济面临的向内转型困难、市场环境不确定、市场准入门槛等问题,结合五大体制成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相关解决策略。

点评人李鑫同学针对报告人论述的中国产权改革“公—私—公”历程,对其中“私—公”演变提出困惑。黄立君老师对报告人的语言表达给予了肯定,但也指出汇报内容较为宽泛的问题;方竹兰老师以华为、胖东来等企业为例,鼓励同学们多走进现实实践,结合新理论、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解决现实问题;赵文睿老师结合自身支教经历指出,实践在经济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补充奥地利学派关于制度自发产生而非人为设计的观点,引出“只有扩大剩余而非剩余占取的制度才会被历史事后证明为不可逆转的制度”的观点。

图5 读书会师生合影

本次读书会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中国经济改革变迁历史和理论逻辑的理解,更为同学们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图、文/经济系陈佳蔚、毕鑫莹、孙艺桐

审稿:邓达、熊柴

审核:徐庆

上一条: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党支部研究生第42期读书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202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等收入陷阱——商学院资本金融系读书会2024秋季学期第三期顺利举行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