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下午,商学院经济系学术导师黄立君副教授带领她指导的2023级和2024级本科生,在昌平校区逸夫楼2039智享空间召开本学期第4期(总第28期)“420读书计划”之经典阅读分享活动。参加本次读书分享的学生有2023级的简妍、闫茹玉、赵俊洋,2024级的程景枫等同学。目前正在浙江大学交流的郭泓含同学以提交读书报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读书活动。

在读书会开始之前,黄老师详细了解了同学们本学期的整体学习进展,并就市创比赛的准备、选题等问题给大家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在经典阅读分享中,同学们就本期阅读书目——马蒂亚斯·德沃特里庞与让·梯若尔共同撰写的著作《银行审慎监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
2023级简妍同学以“银行的本质”为起点,深入剖析监管的必要性。她从私人监管和公共监管两个维度切入,分析了相机性和非相机性监管的不足,以及建立独立问责机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她还梳理了书中关于巴塞尔协议演进的内容,让我们对世界银行监管体系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023级闫茹玉同学的分享聚焦于“监管逻辑与实践设计”,指出银行的高杠杆属性与债权人分散的资本结构是存款人难以实现对银行进行监督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监管机构成为代理者,代替存款者对银行进行监管。为了获得最优监管,需要构建与风险挂钩的激励相容机制,能规避单一指标带来的监管失效;同时需要统筹兼顾监管独立性与问责制。她还联系中国实际,介绍了我国对银行实施的差异化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
2023级赵俊洋同学从对《经济学人》两篇关于储蓄者保护的英文文献出发,重点探讨了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监管,以及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更宽松监管和中小银行整合能否切实保护中小储蓄者权益。结合《银行审慎监管》核心观点,他还剖析了银行审慎监管中“政府作为终极监管者”产生的影响。
2024级程景枫同学从“监管本质与制度细节”出发,讨论了银行监管的根本目的。他梳理了书中提及的分业经营的必要性、关键监管工具以及银行破产处理机制。此外,他还延伸探讨了股东与债权人的控制权差异、经理人激励机制设计、私人评级机构合谋风险及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漏洞等深层问题。
本次读书分享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现场氛围热烈。其间,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互相启发,黄老师不时穿插点评,提出建议和肯定性评价。黄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围绕《银行审慎监管》这本经典著作,进一步了解和思考:1.银行监管的目标有哪些?是不是只有本书提及的“保护储蓄者权益”一个目标;2.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公共监管和私人监管之间有何不同;3.银行监管是否有效的评判标准;4.中国如何对银行进行监管等问题。这场读书分享会不仅丰富了同学们对《银行审慎监管》的理解,拓展了思维边界,更为大家系统把握银行监管的核心逻辑与实践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程景枫(经济系2024级本科生)
图/赵俊洋(经济系2023级本科生)
审稿/黄立君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