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继部署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政策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并将其纳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体系之中。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中流砥柱”。据统计数据测算,中国全部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总额大致占到了GDP的70%左右;而按照当前上市央企的市净率中值1.3倍计算,全部国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市值占GDP的比率超过90%;如果按照2倍市净率计算,国有企业资产市值占GDP的比率将达到140%。而在结构层面,国资国企也主要分布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不仅是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也充当着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继部署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攻坚工作,增强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来驱动产业链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对核心矛盾的关键抓手,更是实现经济工作“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重要依托。
1月4日,在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作业现场,工作人员前往作业区。寒冬时节,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所辖作业区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石油工人克服严寒,有序推进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保证能源生产供给。 (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一、全面发挥国资国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作用
国资国企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循环存在堵点的约束下,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要举措。2023年的国务院国资委会议再次强调国有资本应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发挥国资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保障基础能源供给和基础网络运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核心竞争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对于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和中国经济“跨周期”增长都至关重要,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国资国企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强化稳增长、防风险能力,以稳促进、以进固稳,提升规模扩张和效益增长的匹配性,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关键力量;同时要不断深化改革,更好发挥自身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引领功能,提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隐患和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二、切实保障国资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核心功能增强
一是聚焦国资国企的主责主业和培育优势企业,推动国资国企的资源要素整合。二是推进国资国企之间的业务整合融合,切实增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不同产业集团之间的协同联动,通过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提升国资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加速国资国企的布局结构优化,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等方式加速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四是深化国资国企的协同创新,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全面强化国资国企的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重点保障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五是加强国资国企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
三、有效协同国资国企的监管体系改革和布局结构优化
推动国资国企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为抓手,进一步健全面向“管资本”的国资国企监管体制:一是加强对国资国企的有效监管、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更好衔接国资国企的微观治理和宏观调控;三是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指引,优化考核办法;四是健全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五是完善权责清单管理,打造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国资国企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应当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打造,充当“科技—产业—资本”新循环的基础节点。一是要“立”,积极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二是要“破”,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产业链循环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三是“先立后破”,同时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致力于通过培植增量逐渐化解存量问题。
作者:商文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
编辑:郭 淼
校对:蒲水涵
审核:史慧玲
来源:《中国政协》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