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上午,由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与工商管理党支部联合主办的青年学术研讨会第29期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81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文本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主讲嘉宾为工商管理系廉翔鹏老师。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拉美加勒比经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欧阳俊老师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韧老师作为与谈嘉宾。商文江院长、郭颖副院长、工商管理系葛爽老师以及多位研究生参会。会议由工商管理系主任顾凡老师主持。

图1 廉翔鹏老师作主题报告
廉翔鹏老师首先回顾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议程设置、方案选择、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和政策终止等环节的研究框架。结合中国的历史实践,他提到“摊丁入亩”等政策改革案例,强调政策研究既有深厚的本土传统,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围绕研究方法,他介绍了公共政策研究中传统的几类路径,包括领导人特征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组织层面行为研究等。但他也指出这些方法在数据可得性和客观性方面存在局限。随着数据库建设和文本分析技术的成熟,政策文本逐渐成为研究公共政策的重要材料。
随后,廉翔鹏老师着重介绍了政策文本的半结构化特征,并展示了文本分析的研究框架:既可以基于形式特征进行统计,也可以结合内容特征开展深入研究。他通过多个案例展开说明,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文本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也凸显了其在揭示政策演化趋势、跨部门协同机制、政策目标与工具选择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图2 廉翔鹏老师作主题报告
在点评与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各自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顾凡老师指出,文本分析在揭示政策主题演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解释因果关系时需要谨慎。他建议结合计量方法或案例比较研究,使结论更有说服力;郭颖老师关注到研究的实践价值。她认为,文本分析不仅可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也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学术研究—政策实践”的双向互动;葛爽老师强调了研究规范性问题,提醒在文本清洗、分词、聚类等环节要保持严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工具而忽略对政策语境的理解;欧阳俊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提出在政策执行与评估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视角,把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提升分析深度;王韧老师关注数据来源和样本覆盖,建议在已有政府文件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地方政策文本、媒体报道,甚至社会舆情数据,以拓展研究的多维度。

图3 与会嘉宾点评讨论
商文江院长对主题报告作了系统点评。他指出,文本分析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可以突破传统研究仅依赖问卷、访谈等手段的局限,并特别强调研究者在运用文本分析时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关注政策文本背后的制度逻辑与政治逻辑,避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数数”;二是要在方法创新与学科交叉方面有所突破,把计算机科学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科学的问题导向更好结合。商文江院长还提示青年学者要思考如何将文本分析成果转化为可服务于政策制定与社会治理的实用工具,既要做学理研究,也要注重应用价值。

图4 商文江院长作点评
此次学术报告不仅为师生展示了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法,也为学院科研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会师生普遍认为,文本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推动相关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深入。会议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师生们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共同学习交流。本次青年学术会议圆满结束。
图、文/ 祁海博
审稿/ 顾凡 王辉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