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师生共读经典 思想碰撞启迪新知——《产业组织理论》读书分享会

2025-11-10  Clicks:

2025年11月9日晚上,商学院企业史研究所、经济学党支部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联合举办2025年第6期(总第86期)研究生经典研读报告会。本次经典研读报告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进行,线下地点是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综0418教室、伊犁师范大学东校区信息楼711会议室。“三地三校”师生共同研讨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的著作《产业组织理论》。

参加本次研读报告会的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我院企业史研究所李晓教授、巫云仙教授、陈芑名老师、厉启晗老师,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张百顺副教授以及郭海涛、郭晴、王海勃、鲁西帅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以及我院企业史研究所的本硕博学生40余人。本次读书会由巫云仙教授主持,伊犁师范大学张百顺副教授进行领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5级博士生石红崎、我院2025级博士生吕泓邑、2024级硕士生吴宜臻做研读分享汇报。

张百顺老师作为领读人,从三个维度开启分享。其一,梳理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马歇尔冲突,到哈佛学派SCP框架,再到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的应用,清晰呈现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走向现实市场分析的演进逻辑,指出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分析的“真空状态”,而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在其基础上分析企业市场行为;其二,明确研究对象与方法,强调该书以“真实市场如何运行”为核心,聚焦企业分析,融合计量、博弈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尤其适配区域产业调研与企业分析;其三,分享读书体会,提出将产业组织理论视为分析工具,借鉴贝克尔“经济学帝国主义”与吴承明先生“理论为方法论” 的观点,同时给出阅读建议,经典著作需反复研读以深化理解。

图1 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师生、张百顺副教授领读现场

北京大学石红崎同学以“科斯之问”为核心,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追溯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他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企业崛起的时代背景,引用《看得见的手》《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等著作,梳理当时企业规模扩张、管理层级制诞生及垄断争议的历史场景,梳理了从马歇尔规模经济思想,到科斯以交易成本解释企业存在与边界,再到伯利与米恩斯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詹森与梅克林深化代理成本分析,以及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解读纵向一体化的理论演进,认为各理论并非相互否定,而是渐进互补,共同回应不同时代的企业实践困惑,最终在《产业组织理论》这部著作中形成综合框架,展现理论与历史的紧密关联。

我院吕泓邑同学以“竞争无关价格,而在战略”为核心,结合中国外卖市场案例对原著理论进行融合性解读。他先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书名,指出“产业”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统称,“组织”指市场结构与企业关系组织方式,“理论”强调严谨建模而非经验描述,著作核心贡献之一是摒弃一刀切政策规则,提出最优竞争策略需依行业调整。他以外卖市场从“百家争鸣”到美团、饿了么双寡头格局的演变为例,运用古诺模型分析产量竞争、伯特兰模型解释“补贴大战”,指出高固定成本、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是形成进入壁垒的关键;并结合HHI指数论证外卖市场高度集中性,说明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处罚的理论依据,展现理论对平台经济反垄断与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说明了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留的“旧船票”,仍然对目前的新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解析力。

我院吴宜臻同学聚焦该书动态SCP(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框架展开分析。她指出,该书突破传统静态分类,强调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整合等战略主动塑造市场结构。在市场结构上,聚焦垄断、寡头、垄断竞争三类市场,分析垄断市场的潜在进入威胁、寡头市场的策略互动、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差异化壁垒;在企业行为上,区分短期与长期策略;在市场绩效上,以社会福利为核心评判标准,权衡垄断的规模经济与无谓损失、竞争的效率与资源浪费。她重点解读第十章内容,指出垄断企业存在“自我替代效应”,过度竞争易导致研发重复投资,适度竞争是关键,并探讨专利制度“激励创新与阻碍扩散”的双刃剑效应,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差异化补贴与专利期限调整优化创新环境。

图2 企业史研究所举办“经典研读”分享会(线上部分)

在分享讨论环节,三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北京大学吴阳政同学探讨互联网平台经济下大企业边界的界定,以及AI、芯片产业大规模投资的资产专用性问题;陈圣哲同学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科研政策,探讨专利制度在“优先发展实用科技”指导思想中的角色;伊犁师范大学刘艳春等同学表示,分享会让自己深刻体会到该书作为“解析市场行为钥匙”的价值,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培养了策略性思维;中国政法大学陈维聪、仇江宁等同学则结合外卖平台、消费市场案例,分析理论对企业定价策略、平台经济规制的解释力。同学们的发言既扎根理论,又紧扣现实,充分体现了对经典著作的主动思考与灵活应用。

图3  三校“经典研读”分享会政法大学线下部分合影

针对同学们的报告和发言讨论,老师们给出以下指导意见:

北京大学周建波老师肯定分享会多元视角,结合理论与现实提出三点思考:其一,关于市场运行成本与组织成本的动态关系,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估值的基础,企业边界随两类成本变化调整,如我国改革开放后企业从纵向一体化转向外包,印证成本随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的逻辑;其二,企业合作、交易过程中的“敲竹杠”问题,以企业合作中一方因订单增加抬价为例,说明一体化与外包决策本质是成本权衡;其三,代理成本理论与我国历史上的治理思想相呼应,如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与企业降低代理成本的目标是相通的,强调理论学习对分析现实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扎实理论基础以应对复杂经济现象。

伊犁师范大学郭晴老师表示,《产业组织理论》是数字经济、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延伸,其动态分析框架为理解平台经济垄断与竞争边界、制造业集中度与创新激励、国企改革效率与公平权衡等新现象提供系统视角。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突破“结构决定行为”的单向逻辑,强调企业主动塑造市场结构的过程。在教学科研中需要打破理论刻板印象,以战略性眼光审视企业竞争策略与产业演化规律,这为师生打开认知新窗口。王海勃老师结合自身产业经济学教学经验认为,该书对现实问题具有强大解释力。当前平台经济(如抖音等)对线下实体经济影响深远,市场处于动态变化中,企业行为需以动态眼光审视,该书的理论框架能帮助理解产业结构变迁与企业的策略选择。他特别提到数据作为平台核心资产的竞争与隐私问题,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下的规制问题,该书的相关分析为解读此类经济现象提供了关键思路,对数字经济专业学生的理论延伸与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鲁西帅老师表示,该书引入博弈论等方法,将产业组织领域从描述性经验科学推向更严谨、细分的专业领域。他以美团、饿了么外卖竞争及淘宝、京东入局外卖市场为例,认为书中对市场微观机制的分析,为理解企业战略互动、政府反垄断执法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我院陈芑名老师聚焦知识产权问题分享见解,认为知识产权保护需结合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她认为,发展中国家早期因科研经费不足,核心目标是学习新技术,过度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会扼杀学习可能性,不利于技术溢出与经济发展;当经济体接近技术前沿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为理解不同阶段的专利政策提供了新视角。厉启晗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强调《产业组织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重要性。他认为,该书核心分析工具是博弈论,而分析框架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论集合,可用于解读各类经济现象。从哈佛学派SCP框架的“结构-行为-绩效”三段论,到结合博弈论的技术性分析,再到通过福利分析选择政策干预,形成了科学化的分析范式。同时,他高度评价三位同学的汇报,大家均展现了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巫云仙教授对分享会进行总结。她首先强调三校联动举办读书会的重要意义。这既是中国政法大学与伊犁师范大学对口援建任务的具体实践,也拓展了学术交流的边界;其次,她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史研究所的研究领域高度契合,书中对企业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策略的分析,与企业发展史、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与社会关系等研究紧密关联。她提到,该书核心结论对理解现实问题极具价值,如垄断形成路径、产品差异化的跨学科属性、研发创新与政策设计的关联等,鼓励师生在读书后持续思考,将理论转化为分析问题的灵感与工具;最后,巫云仙教授对参与此次读书会的全体老师和同学致以诚挚感谢,期待未来持续深化三校学术合作。读书会至此圆满结束。

这场近四小时的读书分享会在欢声笑语中落幕,汇聚三校师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活动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学术的切磋与锤炼。师生们共享跨校学习资源,在经典研读中彼此激发和启迪,相互促进探讨新知。

图、文:吴宜臻

审稿:巫云仙

审核:徐庆


下一条: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研究生第四十五期读书会成功举办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