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胡继晔教授团队承担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重大课题《社保基金监督条例立法若干问题研究》(RSZD2025-7)在学院路校区顺利开题。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金融行业、专业媒体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共计30余人参会,围绕社保基金监督立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商学院院长商文江教授致欢迎辞,指出社保基金安全是社会保障体系“压舱石”,本次课题响应党中央关于“健全社保基金安全监管体系” 的决策部署,恰逢其时。中国政法大学作为法学研究重镇,将为课题提供多学科支持,助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社保基金监督法律体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原校长王忠民教授致辞中强调:社保基金监督立法应适度扩大市场化投资比例,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人社部基金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徐光在致辞中表示:老龄化加剧使社保基金安全面临新挑战,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安全监督体系,加快《社保基金监督条例》立法是落实这一安全规范要求的关键举措。相信中国政法大学团队能够拿出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思维的课题成果,指导立法实践。

图1 商文江院长致辞
胡继晔教授介绍课题研究方案时指出,课题以解决社保基金监督中“责任不明确、手段弱化、风险防控滞后”等问题为导向,重点研究适用范围、风险防控、部门协同等内容。特别应当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实现科技监督,通过风险监测模型来构建社保基金监管的智能预警体系,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优化我国社保基金监督模式。

图2 胡继晔教授介绍课题研究方案

图3 嘉宾发言
在特邀专家发言环节,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基金监管局原局长唐霁松指出,当前监管体系存在职能分散问题,建议通过立法明确人社部门主导地位,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国民养老保险监事长、人社部养老司原司长聂明隽建议社保基金监督立法中要立足防范金融风险、社会风险,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之后,监督体制机制应当通过立法来完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石明磊指出:立法前进行这样的专家论证很有必要,课题组基于法经济学理论,体现了科学立法的方法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康养专委会主任刘学军提出:社保基金监管应当从完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入手,考虑地域差异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社保基金监督的有效性、社会效益如何体现?作为课题组成员,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被中央文件采纳。劳科院大数据和政策仿真研究室主任张一名认为:监督、立法和改革,哪些是政策,哪些可以上升到法律很重要,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于监督也应当体现。
业界代表----泰康养老副总裁田军指出,可以借鉴职业年金的治理架构来思考社保基金监管的问题,2024年开始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会增加社保基金的结余,监督的任务会更重。国民养老保险产品精算部副总经理杨东风认为,目前社保基金披露的只是年报,数据不够详细,社会监督无从下手,未来能否披露各地的社保基金情况,以利于社会监督。
课题未来的成果需要有公开的渠道。《管理学刊》副主编张跃胜、清华校友读书会会长原《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董山峰、《中国社会保障》编辑邹萃、《青松养老GO》主编李哲等多家权威媒体代表出席,分别从人口老龄化挑战、大数据监管应用、商业保险协同等角度建言献策,建议立法应前瞻性应对银发经济需求,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参保权益,整合多源数据提升监管效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课题调研与写作计划研讨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养老金融50人论坛副秘书长张栋主持,人社部基金监管局主任科员李国欣、南阳市人社局四级调研员王儒旭、齐齐哈尔市人社局副科长韩冰等实务部门代表,结合地方监管经验,提出需重点关注基层执法中的职责模糊、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史李娟、招行银行职员周易等青年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调研方案的区域覆盖、案例采集、金融科技应用等细节展开讨论,建议加强对灵活就业群体、地方违规投资等典型问题的实证分析。
胡继晔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启动会凝聚了政府、学界、业界的多方智慧,为课题研究理清了思路。课题组将加快推进全国调研,突破监督协同、科技监管、法律责任等难点,年底前提交高质量报告,为《社保基金监督条例》立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此次启动会标志着课题进入实质性阶段,未来将组织实地立法调研,整合跨学科资源,助力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法治化水平,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供稿:金融系郑雨清
审稿:胡继晔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