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下午,商学院企业史研究所、经济学党支部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联合举办2025年第1期(总第81期)研究生经典研读分享会。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线下地点是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综0906教室。三校师生对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进行研读和讨论。
参加本次经典研读分享活动的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伊犁师范大学商学院阿依波塔、马钰等老师,商学院企业史研究所李晓教授、巫云仙教授、岳清唐教授、陈芑名老师、曾江老师,以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和我院企业史研究所硕博研究生20余人。读书会由巫云仙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吴阳政、我院博士研究生周子超、王鸿隽做主题汇报。
吴阳政同学主要围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创作背景、理论内核及现实意义展开,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脉络:基于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完成与经济危机频发的历史语境(如1848年革命、1857年全球性危机),马克思通过实践与理论反思,意识到必须从经济基础揭示资本主义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根本冲突),进而批判古典经济学将“孤立个体”作为生产起点的非历史性假设,强调生产的社会性本质(劳动的社会关系属性)及其对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支配作用;吴阳政同学还梳理了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论,指出其通过解剖市民社会构建科学批判体系的革新性,并延伸探讨该理论对当代全球化、数字化生产的解释力,呼吁以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直面现实问题,体现了学术思辨与现实关怀的双重深度。
周子超同学主要围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研读展开分析,指出该书语言凝练、逻辑严密且理解难度较高,需结合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如1848年《共产党宣言》到1857年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理论深化)进行解读。导言核心批判聚焦三点:其一是揭露传统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特殊生产偷换为“生产一般”的永恒规律,强调生产本质上是特定历史形态(如资产阶级生产)的社会实践;其二是通过辩证分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有机统一(如生产支配全局,消费创造需求动机,分配内生于生产要素配置,交换构成中介),批驳经济学割裂环节的形而上学倾向;其三是提出“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主张从劳动、价值等抽象范畴出发,经思维综合上升为“具体总体”,反对以人口等混沌表象为起点的实证主义路径。周子超同学结合读书体会反思研究实践,强调个案研究与总体规律的辩证结合,警惕理论范畴的“自然化”遮蔽,并指出当前研究需避免“现象—结论”的直线思维,借鉴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穿透表象追问底层逻辑关系,以增强理论解释的现实根基。最终揭示马克思通过解构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将经济规律还原为历史性社会关系的理论革命性。
王鸿隽同学阐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核心内容与逻辑框架,围绕写作背景、生产理论、方法论三层面展开。该文稿是1857年资本主义危机时《资本论》雏形,构建四部分框架,核心逻辑是从社会生产决定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理论强调其社会历史性,批判古典经济学错误,指出生产关系是研究对象。方法论是重点,通过对比威廉·佩蒂“具体→抽象”与亚当·斯密“抽象→具体”两种路径,论证后者通过思维重构现实、实现理性具体的科学性,并以苹果分析为例说明从种子到商品的辩证综合优于现象拆解;进而剖析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指出劳动一般范畴的形成既是资本主义现实抽象化的产物,也是观念抽象的成果,通过“打工人演化史”案例揭示简单范畴的深层历史根基;最后以“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的钥匙作用”比喻,强调从发达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反观历史的方法论意义,指出资本作为资产阶级社会“普照的光”具有统摄性地位,其自我增值的本质贯穿于从抽象范畴到具体社会形式的全过程。
在自由交流与讨论环节中,同学们围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导言和序言展开了多维度探讨。多位同学聚焦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古典经济学对环节割裂的研究倾向,强调生产在整体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对其他环节的深刻影响,并联系现实讨论资源分配对消费升级的联动意义。方法论层面,同学们讨论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逻辑,结合“猴体解剖”“普照的光”等比喻,阐释马克思通过发达社会形态反推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统一性也成为重点,例如劳动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理论原则与历史实践的互动关系。部分同学结合现代议题展开延伸,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资料对经济形态的重构、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联性,展现了马克思理论对数字时代的启发价值。历史案例分析、平台经济对劳动形式的革新等议题,深化了对资本逻辑多样性的理解。同学们还关注到了马克思治学精神的坚韧性及其语言风格的凝练生动,体现了学术探索与现实观察的结合。
针对同学们的报告和发言,老师们给出以下指导意见:
周建波教授首先对三位同学汇报作出肯定,并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者的辩证关系。他强调生产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但交换作为中间环节对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解析中国历史上抑制商品流通的政策实践与特定时期资源配置的客观矛盾,结合现代经济体制转型中市场机制确立的典型案例,周老师指出压制交换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而承认交换的合法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他指出马克思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独特背景(法学博士与社会改革者身份),这种跨界视角使马克思能够跳出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从社会关系与历史动态中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他建议学生在研究中注重逻辑分析与历史实证的结合。
岳清唐教授围绕“批判”一词的内涵展开探讨,指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性批评,而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性反思。他结合马克思的法学背景与革命者身份,解释“批判”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双重含义:一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哲学反思,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本质揭露。通过对比“批判”与“批评”的差异,岳老师强调前者更注重揭示现象背后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矛盾,如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等。他建议学生借鉴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关注社会公平、分配正义等深层议题,同时以更温和的学术语言表达观点,以适应现代学术规范。
曾江老师从历史维度探讨了分配问题的演变。她以中国古代田制改革为例,说明早期通过土地分配调整生产要素格局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唐后因土地兼并加剧,政府逐渐转向税收与转移支付等二次分配手段。通过对比马克思对初次分配的分析与现代“三次分配”理论,曾老师强调初次分配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奠基性作用,并以日本战后分配改革为例,说明初次分配调整对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意义。她建议学生回归马克思的整体性框架,将分配问题置于生产、交换、消费的互动中考察。
陈芑名老师强调了经典阅读的长远价值,批判了功利性学习和依赖AI工具的现象。她以调色师的底层逻辑和审美培养为例,说明看似“无用”的经典能塑造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她特别肯定研究生读书会中体现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建议本科生跳出功利性学习模式,通过研读艰深文本培养系统分析能力。最后,陈老师以小农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一体性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下生产与消费分离的复杂性,强调经济理论需结合具体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李晓教授系统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理论地位与实践价值。他指出,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纲领性文献,为《资本论》三卷提供了方法论总纲。李老师详细解析了导言与《资本论》的关系,即第一卷聚焦生产环节,第二卷分析流通,第三卷探讨再生产过程,而导言则从哲学高度统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性与内在矛盾(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通过对比西方经济学侧重局部均衡的局限性,他强调马克思的整体性思维突破了学科分割,将经济现象置于社会关系与历史动态中考察。针对当前研究,李老师建议学生以导言中“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为指导,避免陷入碎片化分析,并举例说明如何将这一框架应用于解读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他特别强调反复研读经典的必要性,认为唯有深入理解导言的抽象方法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精髓。
巫云仙教授补充了马克思方法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路径,指出学生需精准理解文本原意,避免断章取义。她以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为例,强调生产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决定性地位,以及交换、分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她提醒学生经典研读需严谨细致,反对囫囵吞枣,并指出AI无法替代深度思考,唯有扎实的脑力劳动才能真正掌握经典精髓,形成独立学术判断力。

(图 读书会线下部分师生合影)
本次读书分享会在师生间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圆满落幕。在历时近3小时的读书会活动中,三校师生共同研读经典之作,在深入的讨论中激发了思想的火花。教师们对此次分享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们亦表示受益匪浅,并期望这一长期坚持举办的读书会活动能够持续助力大家更深入地掌握经典著作的方法论,夯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学习,拓展学术视野。
文、图:盛家润
审稿:巫云仙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