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下午,商学院经济系与经济学党支部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814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主题为“From the Sky to the Soil: The Effects of Drone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的青年学术研讨会。本次讲座特邀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马森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马森老师围绕无人机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讲解。他指出,20世纪的“绿色革命”通过良种、化肥与灌溉技术显著提升了农业产出效率,但其技术红利主要集中于大规模、平原地区的农场,小农户及丘陵、山区等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长期面临技术采纳壁垒,难以充分受益。进入21世纪,“智慧农业”或“数字农业”成为新一轮农业变革的核心方向,其特征是以信息技术和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无人机作为智能农业的关键工具,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研究表明,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作物喷洒、施肥、播种与生长监测等多个环节,其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作业与强适应性操作。与传统大型农机受限于地形和地块规模不同,无人机具备“规模中性”(Scale Neutrality)和“地形普适性”(Terrain Versatility)的显著特征——无论田块大小或地势起伏,均可高效作业,且操作门槛相对较低,适用于各类经营规模的农户。这一特性使其在技术推广中展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与普惠潜力。
研究利用全国代表性农户面板数据,结合各地县级政府错峰推行的无人机购置补贴政策,采用交错DID(staggered DID)研究设计,实证分析发现:无人机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但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非平原地区(丘陵与山区)尤为突出,而在平原地区则不显著。这表明,无人机并非简单替代传统机械化,而是有效弥补了复杂地形下农业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短板,为长期被技术边缘化的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此外,研究还发现,无人机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尤其在非平原地区更为明显。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更多转向本地非农就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本研究不仅填补了现有文献在农业无人机微观经济效应研究上的空白,更深刻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通过提升可及性与适应性,推动农业领域的技术平等化。无人机技术的“规模中性”与“地形普适性”,使其成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智慧农业的包容性增长潜力。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马森老师逐一耐心解答。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高昂的使用成本和尚未完整的产业链仍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只有在购买无人机时享有补贴,而使用过程中的费用,如电池更换、设备维护、专业操作人员培训等仍然较高,导致许多需要使用无人机的农户望而却步。地区经济差异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更容易推广和应用无人机技术,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更大的困难。此外,无人机更新换代速度快,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也给农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和选择困难。
张弛老师提出,无人机使用成本高且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只有购买时有补贴,使用中存在需要的人用不起的情况,地区经济差异对无人机使用影响很大。她认为该选题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陈明生老师则提出了关于农业发展中科技革命贡献的问题。他担心随着智能化发展,对农业带来的收益会越来越小,智能化趋势对农业作用相对较小,可能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马森老师回应称,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融入数据分析,技术进步的理想化情况是在智能化农业发展中加入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通过实时收集和分析农业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土壤肥力等信息,从而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
针对同学提出的文章写作问题,即在缺乏参考文献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研究,马森老师建议要抓住文章研究的核心点,找准切入点。如果需要理论机制来指导文章写作,就要写清楚理论机制,但对于他目前的研究领域,没有明确的理论机制,重点在于技术特点,所以要把重点放在讲清楚技术特点上。
对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马森老师建议团队成员应发挥各自擅长之处,找与自己互补的人分工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避免资源的浪费。
展望未来,马森老师表示,计划与无人机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其他农业机械如卫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等相关领域。他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取更多的实际数据和案例,进一步深入研究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尽管目前相关数据较少,但他将持续关注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深刻启发了大家对技术变革、资源配置效率与包容性发展的多维思考。未来,商学院经济系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对话机制,鼓励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研究,推动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在更广阔的领域贡献严谨的学术洞察与智识力量。
图/苏鑫铭
文/梁晓彤
审稿/邓达 刘婷文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