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八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商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们于2025年4月22日下午前往北京市“裕禄讲堂”沉浸式教育基地,开展“青‘听’山河·肆月:焦桐扎根,赓续精神”主题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纽带,紧扣焦裕禄精神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呼应,通过“观、听、思、悟”多维度实践,引导青年党员在历史场景中感悟公仆情怀,在纪律学习中锤炼务实作风,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青春力量。商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王晓曦以及支部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对话历史践初心
在《永恒的光辉》主题展厅,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回顾焦裕禄同志科学求实、为民爱民的一生。通过焦裕禄在洛矿攻坚的工装、兰考治沙的手稿、破旧的藤椅等实物展品,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人民公仆”的赤子之心。展馆内,“基层干部十条工作经验”展板前,党员们驻足良久,焦裕禄“要依靠群众”、“要发扬民主”、“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等朴实而深刻的工作方法,与中央八项规定中“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平日学习工作的反思与感悟。


乘坐着“绿皮火车”,同学们来到了焦书记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地点:洛矿和兰考。
在沉浸场景《洛矿攻坚》里,同学们化身洛矿车间里的“先进职工”,切身体会2.5m卷扬机研发过程中的艰辛和技术难关被攻克后的喜悦,感受焦裕禄同志“睡三个月板凳”的全情投入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科学求是精神。
在数字剧场《风雪兰考》中,同学们通过VR技术化身1962年的兰考干部,面对逃荒灾民、盐碱荒地、财政困局等多重压力,“县长”、“水利部长”和“粮食局长”需在“短期救济”与“根治三害”之间作出艰难决策。当大家争论“选择立即发放救济粮”将导致治沙资金短缺时,同学们不禁感慨:“这才懂得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魄力从何而来。”




参观体验结束后,支部书记王晓曦同志带领全体党员与预备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时的决心与信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遗志交织,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宣誓后,王晓曦老师也结合中央八项规定最新部署,强调“要将‘不搞特殊化’的焦裕禄准则,转化为拒绝‘一份抄袭、一张假发票、一次违规加分’的日常坚守”,学生党员应“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不追求高消费,提高自控能力”,将清廉理念融入学术研究和为同学服务的全过程。

二、精神洗礼与实践反思
来自工商管理2301班的预备党员宋明珅表示:“以往觉得中央八项规定是‘禁止清单’,今天才读懂它是‘行动指南’。通过对比焦裕禄‘用脚丈量兰考’的调研方法与中央八项规定中‘直奔现场、直插一线’的要求,我意识到‘求真务实’既是历史传统,更是当代使命。”
来自经济2301班的预备党员胡怡灵在体验“泡桐治沙”场景后,联想到专业课程中的“绿色经济”:“焦裕禄当年用‘贴膏药’(翻淤压沙)和‘扎针’(种植泡桐)治沙,本质是因地制宜的系统思维。这启发我们在乡村振兴调研中,既要避免‘一刀切’的形式主义,也要杜绝‘纸上谈兵’的官僚主义。”
三、求实创新答时代之问
活动结束后,支部成员们纷纷表示,焦裕禄精神以亲民爱民的情怀与科学求实的作风为炬,指引我们将中央八项规定“务实担当”的纪律准则化作行动坐标。我们青年党员当以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劲头,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让个人成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青年党员在“裕禄讲堂”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时,他们不仅传承了“绿我涓滴”的初心,更肩负起了“会它千顷澄碧”的使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生动注脚。
文案|周子晴 胡怡灵 毛浩然
图片|周子晴 胡怡灵 毛浩然
审稿|王晓曦 张力元
审核|徐庆